close

每個人的生活周遭,都充斥著各種自私的行為。

但是,也許你不知道,儘管有些誇張到我們實在是看不下去的自私行為,卻都是演化成「我們」,也就是現在的「人類」的重要因素。

這時,似乎可以理解,為何有這些自私的行為出現,又或者,也許這是人類可以永續生存的重要原因?

看到這,有覺得對於他人的自私行為釋懷一些嗎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包含我們自己一定也有自私的行為,只是程度上的差異。

 

《人類存在的意義》一書中提到,「個體汰擇」與「群體汰擇」的交互作用,是人類之所以演化成現在的「人類」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這邊簡單分享一下書中舉例的「個體汰擇」與「群體汰擇」;首先要先注意一下,其實所謂的「汰擇」的最小單位,並不是「人類這個生物體」,而是「基因」,而書中的解釋都是極端的例子。

 

「個體汰擇」:假設群體中有個小偷,而他的行為,會使他增加生存的機率,並且會將此基因延續到後代,然而長期下來,對群體來說卻是有害的。

「群體汰擇」:假設群體中有個英雄,而他為了拯救眾人,犧牲了自己,而雖然他沒有辦法延續自己的基因,但群體卻因此受到了好的影響。

 

在這兩極端的例子中,我們可以觀察到,我們的生活中,其實就是充斥著類似的故事劇情。

 

小明是個自私的人嗎?

 

小明因為經濟上還有盈餘,而捐款給需要的社會團體,但是小明在路上看到受傷的人,卻不會上前協助,因為過去看到新聞播報的各種糾紛,導致了小明的卻步。

從群體到個體,從行為到內心,都充斥著各種矛盾,看似公益的事情,實則為了減稅;看似自私的事情,實際的內情,可能是為了公益。

 

而在前述書中的「個體汰擇」與「群體汰擇」中,如果只有單一種情況,都可能會造成物種的滅亡。我們簡單思考一下,若只有「個體汰擇」,最終的結果可能導致每個人都只會思考自身利益,而當有危及生命的情況出現時,可能就會導致無法互相協助,而最終導致族群的滅亡;反觀「群體汰擇」,因為每個人都為他人著想,將會導致個體的生命延續力持續下降,最終也是導致族群的滅亡。

我們可能會在一些電影情節中看到,「洞穴裡的兩人,其中一人(為他人著想的人)犧牲自己卡住出口死去,而讓另一人(想活著的人)可以將拯救世界的重要資訊傳遞出去」,他們各自的基因造成了不同的行為,但卻因此拯救了群體。

 

 

看完《人類存在的意義》,覺得心裡好像對於看到的自私行為,有了一份釋懷。

我們最常看見的自私行為,可能就是並排在馬路上的汽車,因為真的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,可能是為了趕時間(為了自身利益),為了趕快進行下個事情,而不可否認現在要生存在這個社會,什麼事情都講求效率,大家也是為了自己可以在這個社會可以活著,而這個想法,可能就是「人類到現在還沒有滅亡的原因」,因此,

 

你也釋懷一點了嗎?

 

 

Neo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boutN 的頭像
    AboutN

    音樂,咖啡,人類?

    About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